公司新闻 行业动态
2024.06.27
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强国家安全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建立集中统一、高效权威的国家安全领导体制,设立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担任主席。2014年4月15日,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为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实现了从分散到集中、迟缓到高效、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变革。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国家安全观的第十年。2015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实施,其中第十四条规定每年4月15日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今年的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为主题,再次强调了国家安全的“五个统筹、五大要素、十个要素”!国家安全创新发展2023年3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国家安全包括20个重点领域,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生态等多个方面,构成了国家安全的全面架构,旨在维护国家的整体安全和稳定。其中,金融安全、数据安全、粮食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为新增的四个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国家安全的内涵。在这20个领域中,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和人工智能安全在过去十年间取得了重大创新发展。1、网络安全顶层设计、政策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多年来,党中央不断加强对网信工作的统一领导,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意见》《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以及“十四五”规划等文件,并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及政策。截至2024年3月,我国已发布千余项网络安全相关标准,基本构建起网络安全政策法规体系,为国家网络安全工作开展提供支撑。2014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实施,为间谍组织招募人员等六类行为拟确定为间谍行为。这是中国首次对具体间谍行为进行法律认定。2015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修订实施,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中央国家安全领导体制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地位。2017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实施,全面规范网络空间安全管理,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2020年9月,发起《全球数据安全倡议》,积极参与全球互联网治理进程,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贡献中国方案。202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实施,强化数据出境安全监管,加强国家核心数据安全防护。2023年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修订实施,明确网络间谍行为定义,依法严厉打击各类网络间谍活动。2、网络和数据安全技术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我国网络安全产品和服务体系日益完备,已覆盖基础安全、基础技术、安全系统、安全服务等多个维度,涵盖网络安全的防护、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检测评估及新技术新应用安全等领域,网络安全产品细分领域和技术方向持续拓展外延。在数据安全方面,我国的技术也在持续发展,覆盖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分类分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防泄漏、数据安全合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等多个方面。此外,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安全技术也不断进步,构建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技术体系,在算法安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系统安全和应用安全方面加强了前沿安全技术研究,包括防范算法歧视、数据流通安全、可信计算等。3、国民安全意识与技能不断加强自2014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举办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坚持网络安全为人民、网络安全靠人民,持续开展常态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网络安全知识,推广网络安全技能。不断提升的国民网络安全意识与防护技能,为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和维护国家整体安全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查看详情
2024.06.27
国城安全教育月丨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
近日,安徽省铜陵市公安局民警“徐督督”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科普视频引发网友热议,#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的话题登上热搜榜第一。视频称注销手机号等于出卖自己,随手注销的手机号很可能造成财产损失。徐督督指出,当手机号注销后,过一阵运营商会重新将手机号投入市场销售。下一个号码使用者可以通过手机验证登录你的支付宝、微信等各类软件,后果不堪设想。那么,注销手机号就真的等于出卖自己吗?我们又能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呢?随着经济、科技的持续发展与进步,手机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通讯的基本工具。手机号码作为个人身份的重要标识,是各类网络服务和应用程序身份认证的重要凭证。然而,随着手机号码的广泛应用,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身份盗用等问题日益凸显,个人信息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此外,手机号注销后的网络安全隐患同样不容忽视。一旦手机号被注销,与之关联的个人信息、银行账户、社交账号等敏感数据都存在被泄露的风险。注销手机号风险用户在注销手机号后,若未及时解绑或更改与手机号绑定的各种账户,不法分子可能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诈骗、身份盗用等犯罪活动。此外,注销的手机号也可能会被“二次放号”,重新分配给新的用户。若原用户信息未被彻底清除,新用户可能会无意中访问到前一个用户的数据,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对个人财产构成严重威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和《电信服务规范》规定:用户在欠费30日内未交费的,电信服务商可暂停相关服务,即“停机”;在停机后60日内仍未交费的,可终止服务,即号码注销;号码注销后至重新启用(二次放号)的时间至少为90日,称为“冻结时限”,时限过后号码即可再次放出。手机号注销前保护措施手机号注销不当会给用户带来个人信息泄露风险或个人财产损失,那我们应该如何保障个人信息安全呢?1.备份重要信息在注销手机号之前,备份通讯录、照片等重要信息,以免账号注销后相关信息遗失。2.及时解绑重要账户在注销手机号之前,及时解绑与该号码关联的所有账号,如社交媒体、电子邮件、银行卡、支付平台、证券基金账户等。避免账号被他人盗用,造成信息泄露及财产损失。3.及时更改手机号码绑定在使用新手机号后,及时更改微信、支付宝、邮箱、12306网上购票等各种网站、应用程序和服务中绑定的手机号,确保与新手机号保持一致。4.注销旧手机号在确认所有相关账号都已解绑并更新信息后,正式注销旧手机号并及时销毁废弃的SIM卡,以防止他人滥用。如何查询手机号码关联了多少互联网账号?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出“一证通查2.0”服务,可实现全国互联网账号“一证通查”。用户可以通过“工信微报”“工信部反诈专班”“中国信通院”等微信公众号,以及支付宝“一证通查”小程序等方式找到查询入口,填写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后六位和验证码后,即可查询。查询结果在48小时内通过统一的短信端口回复。电信运营商及企业责任建议为了更好地保障用户权益,电信运营商和企业在手机号注销风险管理中同样扮演着关键角色,承担重要的责任义务。1、明确告知义务,延长冷冻期电信运营商应在用户注销手机号之前,对相关风险和操作建议进行充分提示。并建议运营商延长90天“冷静期”,给用户留出更充分的操作时间来解绑关联服务。2、提供解绑服务“一证通查”虽然覆盖了主流App,但越是冷门、不常用的App,用户越容易忘记解绑。因而在手机号注销时,除去消费者自我排查外,运营商、监管部门等应扛起责任,尽快完善“一键查询”功能,实现“一键解绑”全覆盖,为用户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服务。3、增强技术能力建议电信运营商或相关企业开发相关技术能力,用于自动识别二次号码,并对二次号码创建新的账户注册,从源头上避免信息泄露问题。4、加强账户安全措施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应承担起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责任,加强账户安全措施,如实施异常登录监测、强化验证流程和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等。此外,企业也应当在用户注销手机号后,提供便捷的解绑服务,并在接收到来自旧手机号的新验证请求时,采取额外的安全措施,确保不会侵犯到前用户的隐私和财产安全。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除去手机号码外,个人信息也面临着各种泄露风险,例如操作失误、第三方违规收集数据等。我们必须提高安全意识,采取预防措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提升技术防护能力,构架个人信息安全防护网,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环境,实现安全无忧的数字生活。
查看详情
2024.06.26
国城安全教育月丨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隐患及挑战
今年4月15日是我国第九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2024年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以“总体国家安全观,创新引领10周年”为主题。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开展全民国家安全法治教育,感悟新时代国家安全成就,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与防护素质,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成为全球各领域关注焦点。目前,物联网技术已在工业制造、医疗保健、交通运输、智能家居、环境保护等各个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然而,在享受其带来的便利之余,我们也正面临着网络安全方面的严峻挑战,如设备安全漏洞、网络攻击增加、数据隐私泄露、供应链安全风险等。一旦物联网设备被黑客攻破,不仅用户的隐私信息可能遭到泄露,还可能被利用发动大规模的网络攻击,严重威胁到国家网络安全。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讨物联网设备的网络安全问题,以便更好地应对相关挑战,保障网络安全。物联网安全隐患及挑战物联网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日常物理对象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的一种网络,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体系结构通常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感知层、网络传输层和应用层。感知层提供了数据获取的能力,网络层实现了数据的传输和交换,而应用层则将数据转化为实际的价值和功能。由于要实现各个层次及各物联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传递,物联网设备面临着多方面的网络安全挑战:1、设备安全隐患(1)设备普遍存在安全漏洞。由于成本和功能的限制,很多物联网设备在设计时缺乏足够的安全防护措施,存在各种安全漏洞,如弱密码、缺乏加密等。这些漏洞很容易被黑客利用,入侵设备并控制它们。(2)设备固件更新和补丁不足。物联网设备在出厂后,制造商难以及时发现并修补安全漏洞,用户也难自行更新设备固件。一旦漏洞被发现,这些设备也很难及时得到修复,将成为黑客攻击的"软肋"。(3)物联网设备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不同制造商生产的物联网设备,在安全防护措施上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统一的安全标准和规范,给网络安全管理带来了挑战与不便。(4)设备被遗忘。由于物联网设备的数量非常庞大,有些设备可能会被遗忘,例如被废弃的设备。这些设备可能会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从而导致网络安全问题。2、网络安全隐患随着物联网的智能化发展,网络攻击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黑客可通过网络攻击获取物联网设备的控制权,从而进行控制设备、窃取数据、破坏系统等恶意操作。例如,黑客可以利用物联网设备的漏洞进行远程攻击,窃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银行账户信息等敏感数据。此外,黑客还可以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导致网络瘫痪,严重影响正常的生产和生活。3、数据安全隐患物联网设备通常会收集和传输用户的个人信息、行为数据等敏感数据。这些数据如果被黑客窃取或泄露,将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严重威胁。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可能会收集用户的家庭位置、生活习惯等信息,如果这些信息被黑客窃取,将对用户的隐私造成严重威胁。此外,物联网设备还可能会收集和传输企业的商业机密、生产数据等敏感数据,如果数据被窃取将对企业的商业利益造成严重损失。物联网安全防护措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物联网时代的网络安全挑战,采取有效措施以切实保护用户信息安全。1.加强设备安全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是物联网安全的基础。为了提高物联网设备的安全性,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设备的安全设计。在设计物联网设备时,应充分考虑设备的安全性,采用安全的通信协议、加密算法等技术,加强对物联网设备的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机制,确保设备之间的通信安全。(2)加强设备的安全检测。在设备出厂前,进行严格的安全测试,以确保设备的安全性。并定期对物联网设备进行安全检测和漏洞修复,避免物联网设备受到恶意软件或病毒的攻击。(3)加强设备的安全认证。实施强认证机制,如多因素认证,确保只有授权设备能连接到网络。2.加强网络数据安全(1)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网络设备、网络流量、网络行为等的监控和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安全问题。(2)加强网络安全防护。将物联网设备网络与其他关键网络隔离,减少潜在的攻击面。部署入侵防御系统、防火墙、实时网络监控、防病毒软件等安全防护措施,以及时发现和响应异常流量和潜在威胁,并定期进行安全审计。(3)加强数据安全防护。对传输和存储的数据加密,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截获或篡改。并对数据实施分类分级管理、定期备份关键数据、数据访问控制和审计、个人信息匿名化处理、数据完整性校验等防护措施,以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实现对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3.加强个人保护意识个人保护意识是物联网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应加强对公众的物联网安全教育,让大家了解物联网设备存在的潜在风险,提高安全防护意识。例如,选购具有良好安全防护措施的物联网产品,定期检查设备安全状况,及时更新软件补丁,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下连接物联网设备等,避免设备被黑客利用,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及财产损失。物联网技术的兴起,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同时也也带来了诸多的挑战。面对这一局面,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安全防护技术实力,提高公众物联网安全意识,确保物联网设备安全性、数据保密性和网络完整性。在享受物联网带来便捷的同时,有效防范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共同推动构建一个安全智能的生活环境。
查看详情
2024.06.26
数据泄露风险背后的个人信息安全保护
背景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价值得到进一步释放,数据已成为国家、企业的核心资产。然而,数据泄露事件频发,其影响和损失日益扩大。据统计,2022年全球数据泄露事件总计超过20000件,平均成本高达435万美元。其中,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威胁个人隐私和企业发展,更给国家安全带来了巨大隐患,加强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刻不容缓。个人信息定义个人信息的定义和范围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前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四条,“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保护这些信息对于维护个人隐私、企业安全和国家利益至关重要。个人信息范围包括:(一)基本身份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等;(二)生物识别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指纹、虹膜信息等;(三)财产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收入状况、存款数额等;(四)账户和网络痕迹,包括但不限于交易记录、网上行为痕迹等;(五)行踪轨迹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在住宿场所活动情况等;(六) 健康和医疗信息,包括但不限于病史、过敏史等;(七)教育和工作经历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学历、专业资格、工作经历等;(八)家庭和社会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婚姻状况、家庭成员信息等;以及在其他场合能识别出自然人个人身份或者反映自然人个人身份特征的各种信息。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个人信息泄露事件的背后,往往是公众对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意识尚显不足,缺乏足够的数据泄露风险知识和判断能力。那我们个人信息面临哪些泄露风险呢?1.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黑客利用恶意软件和钓鱼网站盗取用户数据,并通过远程攻击或内部人员泄漏的方式获得个人敏感信息,如银行账户详情、身份信息等。2.社交媒体:许多用户在社交媒体上随意发布自己的的照片、视频、电话号码等个人信息,相关数据可能被恶意软件或人员截获并用于不正当目的。3. 网络钓鱼:攻击者通过精心设计的社交媒体和网络钓鱼活动,诱骗用户泄露个人身份信息、信用卡信息等敏感数据。4.公共场所免费WIFI:在公共场所使用不安全的WiFi进行敏感操作,如网上银行交易,可能导致个人信息被盗取,造成钱财损失。5.伪基站攻击:伪基站指的是通过短信群发器、短信发信机等设备搜取以伪基站为中心、一定半径范围内的手机卡信息,并伪装成运营商的基站。伪基站能任意冒用他人手机号码向用户手机发送诈骗、广告推销等短信,骗取个人信息。6.单据泄露:火车票、快递物流单、购物纸质对账单等单据遗失也可能导致个人信息泄露。除此之外,还存在垃圾邮件和垃圾短信、内部泄露等泄露途径,需要大家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保持警惕。个人信息安全防护1、提高个人安全意识公众需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信息保护习惯,提高个人安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谨慎对待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不轻易泄露给他人。比如在使用网络服务时,要仔细查看隐私政策,了解信息收集目的和使用范围,选择安全可靠的平台;在设置密码时,使用复杂度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在网上进行支付或交易时,要确保网站的安全性,尽量使用第三方支付等安全手段。此外,我们还需养成良好的网络使用习惯,远离网络诈骗和信息泄露的风险。2、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个人信息安全防护还需要法律法规体系的支撑。《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陆续出台,不仅为个人、企业和政府在处理个人信息时提供了明确的法律框架和行为准则,并且通过确立权利与义务,有效预防和减少个人信息的违法滥用。此外,完善的法律法规有助于建立公众对网络服务的信任,鼓励用户安全地参与到数字经济中去。同时,它还能够为受害者提供法律救济的途径,规范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总之,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是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法律基础,对于维护个人权益、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3、企业和机构切实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企业和机构在履行个人信息保护责任方面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个人信息的收集者和使用者,企业和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取有效的技术防护和管理措施,确保个人信息的安全。比如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机制,对敏感信息进行加密和脱敏处理,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及时修补安全漏洞。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生信息泄露事件,能够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在互联网时代,公民的个人信息保护,不能仅依靠某一企业或部门的孤军奋战,更需要各行业、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形成强大合力。通过加强行业自律,发挥第三方机构作用,共同推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只有形成政府、企业、行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大安全格局,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公民个人信息不受侵犯。通过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采用先进的安全技术以及全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促进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查看详情
2024.06.26
国城教你反间谍,筑牢国家安全防线
近年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复杂多变,间谍活动也日益猖獗,对国家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国家安全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每个公民的切身利益。在此背景下,加强反间谍工作,维护国家安全,显得尤为重要。间谍活动通常具有高度隐蔽性、专业性和危害性,不仅需要国家安全部门发挥专门作用,更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共同防范。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增强反间防谍意识,学会识别和防范间谍,筑牢国家安全防线,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什么是间谍间谍是指采取非法或合法手段、通过秘密或公开途径窃取情报,被派遣或收买来从事刺探机密、情报或进行破坏活动的人员。他们通常会利用各种手段,如窃取情报、策反人员、安插卧底等,来获取机密信息或破坏敌方的行动。间谍活动不仅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对个人和组织的利益造成损害。间谍主要针对人群间谍活动的目标人群非常广泛,包括政府官员、军事人员、科研人员、企业高管、学生等。他们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如情感拉拢、金钱诱惑、利益交换、学术合作等,来获取机密信息或破坏敌方的行动。据国家安全机关统计,留学生、高校师生、军事发烧友、军工企业及国防科研单位人员、年轻网友等更容易被境外间谍机构策反,应警惕被利用。间谍常用手段间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遥不可及,实际上它可能就潜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保持警惕仔细甄别。那间谍通常采取什么手段进行活动呢?间谍活动的手段非常多样,常常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1.窃取情报间谍通常会通过派遣入境、实地窃取等方式,采用窃听、监视、偷拍等手段,获取国家机密信息,例如国防军事涉密信息、核心科研技术成果、地理信息、农林牧渔优良品种、传统生产工艺等。2.策反人员间谍还可能通过一系列手段策反人员为其提供机密信息或协助其进行破坏活动。例如金钱诱惑、美色诱惑、威逼胁迫、情感拉拢、亲近之人策反、网络勾连策反、“民族认同”渗透策反等。并且通常会将多个手段结合使用,以实现情报窃取等目的。3.安插卧底间谍也会以工作或留学为掩护,在我国内部安插卧底,以便更深入地渗透到国家的关键领域和机构中,获取机密信息或进行破坏活动。4.网络攻击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攻击已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构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他们可能会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等渠道与目标人物接触,进行信息交流和策反活动。另一方面,间谍也可能会通过网络攻击、病毒传播等手段,获取机密信息或破坏敌方的网络系统。如何防范间谍了解到间谍有那么多进行间谍活动的手段,那作为我们个人又该如何防范呢?1.保持警惕之心,识别间谍行为我们应保持警惕之心,通过仔细观察周围人员的行为进行分辨识别,若出现以下怪异行为则可能是间谍。(1)打着工作需要、官方信息收集等旗号,不停打探内部资料、涉密材料、保密文件等不宜公开的信息。(2)通过在线交流、军事爱好者交流会、社会调研等方式,刺探军事装备动向、国家未来规划方案、重大政策制定和执行情况等敏感信息。(3)携带可拍照、录音的手表、眼镜等特殊设备在重要敏感地域进行来回逗留、无目的转悠行为的奇怪人员。(4)周围人员若出现从事与身份不符活动行为的,也可能是间谍。例如,记者不做客观真实报道,总喜欢歪曲炒作社会负面新闻等。2.提高安全知识,加强保密措施作为公民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国家安全知识教育培训,提高反间谍意识、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保密意识。时刻注意自身言行举止,加强对机密信息的保密措施,避免泄露重大敏感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警惕间谍策反、诱导参与破坏行动,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不参与任何违法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自身利益。3.发现间谍行为,及时报告国家公民如果发现间谍活动,应及时向当地国家机关说明情况,配合开展工作。可以拨打国家安全机关受理公民和组织举报电话12339、登录国家安全机关互联网举报平台www.12339.gov.cn或者直接向当地公安机关报告。在报告时,尽可能提供多的详细信息,以便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同时,应注意保护自身安全,避免受到间谍报复。间谍活动是一种严重威胁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它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政治、军事和经济等多个方面,甚至会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严重威胁。因此,我们应采取必要的手段进行反间谍工作和行动,及时发现和制止间谍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公民来说,增强反间防谍意识,学会识别和防范间谍,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时刻保持警惕,不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和国家机密,不参与任何可能涉及到间谍行为的活动。同时也要积极参与国家安全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为国家安全事业做出贡献!
查看详情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1页 到第 确定